【腾讯云】腾讯云图,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模板丰富,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

关于村上春树陪跑诺贝尔文学奖的段子已经被大家习以为常了,几乎每年的颁奖前夕,大家都会兴致勃勃地把村上拿出来作为最热门的候选人津津乐道一番,但每一次都慨叹而归。

2016年,再一次,村上被推了出来,或许是因为中国的自媒体们的个体臆想,或许是因为一些村上爱好者们的善意裁决,“村上春树终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章竟然传遍了朋友圈。当然,第二天大家才恍然发现,最终获奖的是诗人歌手:鲍勃·迪伦。

撇开吊炸天的迪伦不说,读者们为喜爱的作家总是与诺贝尔擦肩而过大鸣不平,但村上是怎么说的呢?

“说实话,这件事让我感到为难。因为这不是什么正式的候补,而是根据民间博彩业的赔率所定。这又不是赛马。”似乎村上已经接受了陪跑诺贝尔的现实,又或者,他也把这当成了一个谈资。作为一个喜欢村上作品(当然谈不上热爱)的人来说,倒也喜欢吐点段子去解除这种尴尬——一个跑马拉松的人,还怕陪跑吗?

挪威的森林

说完诺贝尔,我们说回《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挪》)。

首先要知道,《挪》的书名并非来自于村上的原创,而是披头士的一首歌:《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其实在看完《挪》一书之后,再回头来听这首歌,品读列侬的词,再去思考书给我们留下的感觉。我确实这么做了,最后给这个有趣的回味定义一个词的话,我会选择——孤寂冷。

作为一个剧透厌恶者,最担心的就是因为看了书的前言或序之后,基本看到了一本书的骨架、甚至全貌。后来学聪明了,索性不再看序,直接开读。而《挪》的序简直就是“剧透大爆炸”,所以,建议各位,尤其是和我一样的剧透厌恶者千万别看前言,直接进入小说读起来就好。

虽说不剧透,但作为一篇《挪》的整体导读,还是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些书中的骨肉,以便于各位可以顺畅地去读村上的这本“爱情书籍”。需要提前说一点的是:对于名著,尤其是经历过多年的沉淀和检验之后,仍然为大家热爱的书,写领读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是名著,所以成为一门“显学”,自然见仁见智,所以此次共读中提到的很多内容都是我这个“爱读书的小学生”的一家之言,各位姑妄听之。

一、是飘忽的时间轴。

《挪》是一部类似于回忆性的小说,所有的故事情节起始于1969年,那时主人公渡边20岁。但整体则以倒叙的方式,从18年后,也就是1987年的某一天,渡边在飞往欧洲的航班上,开始了他对于青春的回忆,对于直子、对于绿子、对于木月、对于永泽等等,那些曾经路过他青春生命的人的回忆。每当叙事进行到一定阶段,渡边便会拉回18年后的现实,以一个历经沧桑的中年人的口吻,去怀念,或者说去感伤。

二、是亲切的第一人称“我”。

正因为本书是以第一人称“我”来描述所有的故事的,因此不少评论家或者读者把《挪》看作是村上春树的半自传。但村上不以为然。我们可以从《挪》中找到村上以及他的爱人、他的经历的影子,但是那也许仅仅只是村上在构造书中世界时的一些艺术手法而已。不过,从读者来说,把那个渡边想象成村上,倒也是一桩趣事,我每次这么做的时候,就会把村上的那张严肃的、木讷的,算不上帅气的脸配在主人公渡边身上,这感觉很好玩,因为觉得真的好像和单纯想象渡边的脸,差异颇大。哈哈哈。

三、是生与死。

有人把村上的《挪》和余华的《活着》去对比,因为两本书中都把生与死呈现的淋漓尽致。其实这句话有违我不剧透的初衷,因为既然与《活着》对比,那其实就是说《挪》里边也有太多的死亡。不过,也算吊一吊大家的胃口。

有死当然有生,
在曲折的情节中

- 猜想谁最后挂了

四、是性感与色情。

看了很多关于《挪》的书评,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和我有一样的经历——曾经年少时,是把《挪》当作一本色情小说来看的。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香艳片段,汁液淋漓,不知抚慰了多少青春的日子。但等到自己也从青葱少年变成老司机的时候,再看《挪》,便觉得那些曾经的色情,统统变成了一种性感的美。即使那时看的是色情,也仅仅是懵懵懂懂,等重新去看,发现那种懵懂原来也是一种无知的幸福。

五、是孤独寂寞冷。

前文提到了,《挪》给我的感觉就是——孤寂冷。单单只看书名,挪威的森林,脑海里就是一片冰冷的世界。同样的,日本这个奇妙的国度,以点头哈腰的礼节著称,也以冰冷的事不关己闻名。或许,这也是村上想要述说的吧。

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挪》里提到的音乐,村上作为一个音乐发烧友,很多作品都蕴藏着音乐的影子。如果书友们愿意,或许我可以单独写一篇关于《挪》音乐的文章来共读,听一听村上用音乐给我们塑造的另一个世界的声音。最后呼应一下标题:

青春散场,各自独舞。

获取资源
【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云产品特惠热卖中
Top